(一)亞當·斯密
1.人物簡介
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經濟學界鼻祖,英國人,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爾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三年時間潤色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亞當·斯密
如果自由競爭受到阻礙,那隻“無形的手”就不會發揮最大效應。因而亞當·斯密相信自由貿易,堅決反對高關稅。事實上他堅決反對政府對商業和自由市場的幹涉。他聲言這樣的幹涉幾乎總要降低經濟效率,最終使公眾付出較高的代價。亞當·斯密雖然沒有發明“放任政策”這個術語,但是他為建立這個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2.主要理論
(1)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異,交換及易貨係屬私利行為,其利益決定於分工,假定個人樂於專業化及提高生產力,通過剩餘產品交換,促使個人增加財富,此等過程將擴大社會生產,促進社會繁榮,並達私利與公益之調和。
他列舉製針業來說明。“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習一種具體工序,那麽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二十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製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分工促進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而日進;第二,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需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第三,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發明,隻有在分工足夠熟練的基礎上方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