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2年前,我在《浙江青年報》主持“東子心理熱線”時,給浙江大學學生作演講時的一個講題,今天看來對新時代的天之驕子依然適用。所以,我根據當年的錄音選取部分內容奉獻給大家——
親愛的浙江大學的朋友們:
大家好!
很高興能來到享譽中外的浙江大學與同學們見麵,與諸位交流“大學不是終點站”這樣一個話題。
應該說你們是幸運的,經過十載寒窗苦讀和“黑色七月”(當時高考是七月份)的煎熬,你們邁進了高等學府的大門,被冠以“大學生”這個天之驕子的稱號。在金秋的收獲時節,你們邁進象牙塔,開啟人生的新路程。由此,你們興奮、激動,想點燃**,實現自己美好的夢想。有的同學暗下決心,準備繼高考之後再大展宏圖。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自己苦拚了10多年就是為了考大學,如今目標實現了,也該歇歇腳了。於是,這部分同學開始懈怠,不思進取,想一覺醒來捧個畢業證和學位證了事。
人對某一事物的追求過程中,極易把它想象為完美無缺的理想化模式,在充滿幻想的高中時期,大家對大學生活有一種朦朧的神秘感,總會把它想象為神聖或盡如人意的,認為大學是美麗的天堂,是一座聖殿,是一方聖潔之地。而今如願以償了,卻沒有想象的那麽好,甚至感到“不過如此”。距離是一種美,距離沒了,美也隨之消失。出現在麵前的除了一點新奇外,還有諸多不如意,比如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宿舍裏沒有空調,校園裏竟有一些古老、破舊的建築,大學老師竟然有的不講普通話……這些都加大了思想上的反差,從而產生失望情緒。人一旦有了失落感,就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從而鬆懈下來。這是一部分同學上大學後不思進取的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