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北國黑土地鬆花江畔一個農家的土炕上。
在我降生之前,父母已經有了5個兒子。母親做夢都盼生個女孩,用她的話說:“女孩不像野小子不聽父母管教。”讓她失望的是,我不僅不是她期盼的女孩,而且是一個比普通男孩子更不服管教的“野小子”。而3年後弟弟的降生,為家裏湊足了“七條龍”,母親的“女兒夢”算徹底破滅了。
要談我的成長,先要說說我的父母。
父母都是生活在鄉下的普通農民,但身上又具備很多不普通的東西。
父親在新中國成立前讀過兩年私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大多數人是文盲的中國農村,屬於識文斷字的文化人。加之父親悟性好,所以年紀輕輕就當了生產隊會計,後來還被調到公社農場當會計,一幹就是30多年。
父親在屯子裏的威望很高。這一方麵緣於父親的工作,在村民的眼裏,掌管那麽大的一個農場的財政,非得是了不得的人。而父親多年來兢兢業業,時常受到表彰,更深受領導的尊重,大家也就更高看他一眼;另一方麵則是因為父親耿直的性格。熟識父親的人都說他“嘴黑”,說話太直性,不給人留麵子,可誰家有了什麽事,還是都來找父親。好多小輩分的人見了父親都感到畏懼,但又從內心裏服他。
說到母親,有很多讓我驕傲的地方。母親出生於富商之家,她的外公不惜重金供子女讀書,有的送至京城讀大學,而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外婆也讀了6年書,可見這個家庭對知識的重視。可惜後來家道中落,到母親這一代,已是普通人家,所以母親竟一天書也沒讀,即便是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
沒有文化的母親在屯子裏以善良和美貌聞名。說起母親的善良,有好多細節讓我終生難忘。比如,在那個貧苦的年代,每有乞討上門者,母親總是把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米飯端給他們;母親善待生命,逢年過節要殺雞宰鴨的時候,總是念叨幾句“阿彌陀佛”,以緩釋內心的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