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時候,夢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從兒時遙不可及的幻想,到成熟後自信堅定的目標,這可以說是一個轉變。在這個轉變中我們或許更加成熟了,因為我們拋棄了小時候那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我們的人生軌道轉移到了正常的行駛位置上。當我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停下腳步,回頭看看來時的路,我們還會不會記得那些我們曾經崇拜的偶像,還會不會像咿呀學語時那樣留存自己最初的夢想,或許你會說:“真的忘了,小時候總掛在嘴邊上的。”這看似很平常,但如果當時一直堅持的話,那麽現在的你會是什麽樣呢?當然,人生是不能假設的,我們隻能在別人的故事裏找尋自己的影子。
一、“三尺講台,是我夢想的地方”
“小時候”是年齡代名詞,同時也是一個愛做夢的階段,和別的孩子一樣,張麗莉在小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夢想,但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她的夢想源於耳濡目染的童年生活。兒時的麗莉總幻想自已的將來,沒事的時候,總在小小的腦袋裏把未來的藍圖勾畫一通,一臉的陶醉,希望有機會能一一實現。那時,由於家學淵源,她比別的孩子更早知道世界上有一種愛叫“師生情”。當時,稚嫩的麗莉在心底暗暗種下了一顆“當一名老師”的種子,“長大後我要成為你”。
麗莉在作文中**心懷,表達父親對她的影響
熟知麗莉的人都說,麗莉能成為老師是因為她心裏有兩個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榜樣:同為教師的爸爸和爺爺。張麗莉出生在教師世家,爺爺、父親、大伯、大娘、小嬸都是人民教師。尤其是爺爺,在樺川縣永勝鄉永勝小學當了一輩子老師,兢兢業業、一絲不苟,麗莉曾不止一次地懷著羨慕的心情偷偷地閱讀爺爺案邊那一本本已被翻舊泛白的教科書,翻看一摞摞用紅筆批改過的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