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巴人教子自立

字體:16+-

巴人是中國現代作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巴人,原名王任叔,浙江奉化人。巴人1920年畢業於寧波第四師範學校,1923年加入文學研究會,此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小說。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巴人在上海從事抗日活動和文學創作,還和許廣平共同組織《魯迅全集》的編輯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曾擔任中國駐印尼首任全權大使,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等職。巴人的重要著作有《文學初步》《文學論稿》《鄰人們》《魯迅的小說》等。

巴人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王克平,但也注意對其各方麵都嚴格要求。王克平初中畢業後考進了一所上海的技校,當時,巴人在北京工作,心裏非常高興。可是兒子離自己遠了,以後教育起來沒那麽方便了,這可怎麽辦?於是,巴人就經常給兒子寫信,教育他生活上要勤儉樸素,學習上要刻苦認真。

有一次,巴人正好出差去上海,他決定抽空去學校看看克平。為了能比較全麵地了解兒子在學校裏的具體情況,巴人特地找到兒子班上的學習幹部小虞,非常虛心地向他了解克平在學校的表現,從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到道德品行,都問得非常仔細。問完之後,巴人還交給小虞一百塊錢,說:“這是克平的生活費,交給你們班幹部管,在他確實需要用錢的時候,請你給他,他要用幾元,你就給他幾元。”

隨後,巴人把克平找來,當著班幹部的麵對孩子說:“克平,你在學校裏一定要為祖國刻苦學習專業知識,生活上一定要艱苦樸素,不能夠追求享受,不能亂花錢。”

在父親的嚴格教育和同學們的熱情幫助下,克平在學校裏表現很好,政治上要求進步,生活上艱苦樸素,學習上成績優良。巴人知道兒子的表現後,感到十分欣慰。

巴人臨終之前把稿費作為黨費交給黨組織,而沒有作為遺產留給孩子,他希望兒子能夠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而獲得幸福的生活,而不是成為寄生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