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青少年對電子產品和網絡社交的依賴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
我們首先要了解現在青少年的身心特點。現在孩子的生長發育相比於上一代人有明顯提前,據北京市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女孩**開始發育的平均年齡為9.5歲,性早熟檢出率為1%左右,男孩子的發育也呈提前趨勢。據統計,中國學生的青春期已經由過去的12歲左右提前至10歲左右。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確定自我認同:我是誰,我在群體中的地位,我做的事情有什麽結果,別人對我的評價等。而如果孩子在現實中身邊的人群尋求不到這種認同,他們很自然就會傾向網絡社交,而對於這些“網絡原住民”來說,電子產品的普及和無處不在的網絡給他們提供了這種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係教授雷靂毫不客氣地指出:孩子會成為微信控,其實首要責任在家長。他說:“現在家長都很忙,沒有時間耐心和孩子認真溝通,這其實是一種偷懶的做法,長期忽視孩子說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沒有和父母交流的願望了,就會轉向其他渠道,通常會在同學、社區夥伴中尋找心理認同者,如果仍然得不到滿足,就會依賴網絡社交。因為在網上,通過微信、微博、QQ可以隨機認識很多人,如果談不來,可以馬上換人,直到找到認可他的人,交往的機會非常多,這是非常誘人的,在網絡交往中更容易找到親密感和歸屬感,難免上癮。”
雷靂教授指出,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一項原則是“不擾常規”,即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控製時間很重要,中學生一般控製在每周10個小時以內,小學生則更短一些。”
對於解決孩子沉迷網絡社交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首先要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孩子單一乏味的生活。許多父母隻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學習上,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而一旦孩子在學習上遇到挫折,或心生厭倦,缺乏其他活動的精神支持,就容易在網絡上尋找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