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到了他的父親李雲經這一代時,李家已經敗落。自幼聰穎好學的李雲經,15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並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不過由於家境過於貧寒,他無法繼續讀書,後來成為了一名教書先生。
李嘉誠出生後,讓這位父親欣喜萬分。身為教書先生的李雲經,將李家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兒子身上。
李雲經為兒子買回《三字經》《千家詩》等書。沒過多久,聰明好學的李嘉誠就能隨口背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到了5歲,李嘉誠進入觀海寺旁邊的崇勝小學讀書,伴隨寺院的誦經聲,這個小男孩開始了自己的讀書生涯。平時,李嘉誠勤奮好學,但他並不滿足先生所教的詩文,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藏書閣,裏麵珍藏了不少圖書。每天放學回家,李嘉誠直奔藏書閣而去,如饑似渴地閱讀那裏的藏書,被人們稱為“書蟲”。
這樣清貧而又平靜的日子,幾年之後被打破了。為了逃避日軍戰火,父子倆離開崇勝小學去香港謀生。那一年,李嘉誠隻有12歲。
父子倆來到香港,投奔了舅父莊靜庵,舅父是香港鍾表業的老行尊,生意很紅火。剛在香港落腳,李雲經就要求兒子“學做香港人”,他讓李嘉誠必須學會說廣州話和英語。對此,李嘉誠欣然接受,他拜表弟表妹為師,勤學苦練,很快學會了一口流利的廣州話。在上學和放學路上,李嘉誠一邊走一邊背單詞。夜晚,李嘉誠就到屋外的路燈下大聲讀英語,幾年下來,他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英語。
來香港3年後,李雲經因病去世。因生活無著落,李嘉誠隻好去舅父的店鋪當學徒。這時,每天李嘉誠要工作15小時,不過他從沒放棄過學習,他有自己美好的夢想,立誌成為有大作為的人。在這個心願的支撐下,李嘉誠回家之後,第一件事便是立刻點燈苦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