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思考的起點: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人
擺脫恐懼、奴性、粗鄙,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現代人,是每一個父母最重要的使命。
“今天,我們怎麽做父母”,是一個世紀的命題,1919年10月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就把這個命題擺在了國人麵前,他說他寫作的初衷就是意在研究“怎樣改革家庭”。父母工作最基本的責任就是“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續這生命;三要發展這生命(就是進化)”,但更核心的價值還在於要從原來的以父母為本位,向以孩子為本位轉化。父母更多的要理解孩子,如果不去理解,而是一味對孩子提要求,那便是“蠻做”,肯定有損於孩子的成長;同時父母還需要以一種協商的態度去做孩子的“指導者”,而不是隻做發號施令的命令者;更要緊的當然是確立孩子成長的目標,孩子應該身體心靈都得到解放,“成一個獨立的人”。
“擺脫恐懼、奴性、粗鄙,把孩子培養成樂觀、開朗、有教養的現代人,是每一個父母最重要的使命。”
魯迅先生這樣的命題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命的囑托,對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一種恒久的價值提醒。為人父母者也就是要不斷地去回應自己這樣的生命責任。
那麽,你準備好了嗎?
因為我們為人父母所做的就是一種生命的工作,我們麵對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是最重要的,無論你麵對的是什麽樣的孩子,你都沒辦法反悔或者“退貨”。你找到上帝跟他說,對不起,這個孩子生得不理想,你幫我把孩子收回去吧。上帝肯定會說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次性給予你的,你隻能接納,不能更換,也很難以調整,你隻能去麵對。其實去麵對就是一種責任,選擇做父母就意味著選擇了人生最重要的投入。當父母就是一日為父、終身為父,一日為母、終身為母,你一輩子就是這個孩子的父親,一輩子就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同時還可以說,一日為父,也是終身為師,也就是你成了這個孩子的母親或父親,你一輩子就對他有倫理和道義上的責任。孩子小的時候,你疼愛他、撫育他、幫助他、扶持他,孩子大了以後,你還要關心他、幫助他,包括對他的擔心,其實也會貫穿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