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前半期,中國經曆了三次由革命催生的政權興替,而三次的形式明顯有別,以共和取代專製,打倒北洋軍閥、推翻北京政府、建立統一的國民政府,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可分別標名為進入民國、統一易幟和迎接解放,作為主體,則是由臣民變為國民,進而公民,再進而人民,至少在今人並不一致的觀念裏,與曆來改朝換代不同,有著政體、國體、社會性質等分別。而親曆其事的各色人等,大都未必有這樣理性概括的認識,他們的直觀感受與緣自立場、身份、思想不同而來的差異相混雜,心境隨著情勢的展開變化而波動,言論行事與後來者的看法固然不盡相同,與他們本人事後的回憶解讀也往往有所出入。不過,三次政權鼎革的形式內容有別,又會在他們的心路曆程中留下烙印,而顯示出心境與行事的差別。這些形形色色的親曆者如何度過席卷而來的革命浪潮,進入新政權、新時代,經曆三次政權更迭者的思維行為有何異同,既關乎對革命進程的理解,也有助於對新政權及其命運的認識,頗可玩味,值得考究。其間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淪陷與光複,對於政見立場不同的人而言,雖然感受態度各異,也都要經曆政權更替的考驗。
三次由革命引發的政權更替以辛亥革命和民國創立為肇端,雖然遜清王室依然存在,少數人自願堅持或不得不繼續臣子的身份,大多數社會成員則因此由臣民變為國民。這樣的變化,在親曆者魯迅後來文學作品的描述中,顯得有幾分滑稽,而在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一段時期內更是貶為僅僅換了一塊招牌。殊不知打落皇冠固然不易,摘掉臣民的枷鎖,也絕不僅僅是剪掉一條辮子那樣輕而易舉。當然,也有皇冠是否非打落塵埃不可的重新思考。按住親曆者順時序展開的喜怒哀樂的脈動,可見曆史的發展並非先天注定的宿命,相關史事遠比今人所認為的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