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

1.抗戰時期中共“中華民族”觀念的變化

字體:16+-

如前所述,關於“中華民族”觀念,在國共兩黨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中共並不像國民黨中的蔣介石派那樣,追求實現一種當下的“單一性民族”的“民族一體化”,而隻是認同一種多民族平等存在與融合而成的“複合性”的一大民族共同體而已。這實際也是其至今依然堅持的政策和目標。正因為如此,對於國民黨的民族政策,中共便時常采取一種批評態度。如1943年,周恩來就明確譴責蔣介石以“宗族”視國內各少數民族的行為為“民族歧視”,指出:“蔣介石的民族觀,是徹頭徹尾的大漢族主義。在名義上,他簡直將蒙、回、藏、苗等稱為邊民,而不承認其為民族。在行動上,也實行民族的歧視和壓迫。”[126]由此可見其分歧所在。

然而在整個民國時期,中共的“中華民族”觀卻也並非一成不變。1935年前後的情況可以說就略有不同。大體說來,此前由於受到蘇俄和共產國際思想的更多影響,中共既注重民族解放鬥爭,更注重階級鬥爭,因此隻是一味強調國內各民族政治上的“國家”或“國民”一體性,對於多民族曆史文化的相關性和一體性尚重視不足,從而也影響到其對於“民族”共同體整體性程度的體認和表達。這一點,不僅表現在有關的民族政策上[127],從中共文件對於“中國民族”和“中華民族”兩詞的使用中,也可以見及某種間接的反映。

“九一八”事變甚至1935年以前,在中共的正式文件中,“中華民族”和“中國民族”兩詞往往是交替使用的,且後者的使用還遠比前者為多。1935年前後,因受到日本侵華所造成的巨大民族危機的刺激,同時也鑒於“中華民族”一詞已在國統區輿論界較為流行和國共合作需要共同語言等原因,中共文件和報刊中對於“中華民族”一詞的使用才猛然增加,並逐漸成為習慣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