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在這個“邪說暴行”的時代,要想變無道為有道,卻從何處下手呢?他說: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易·文言》)
社會國家的變化,都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都是漸漸變成的。如今要改良社會國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工夫所能辦到的,必須從根本上下手。孔子學說的一切根本,依我看來,都在一部《易經》。我且先講《易經》的哲學。
《易經》這一部書,古今來多少學者做了幾屋子的書,也還講不明白。我講《易經》和前人不同。我以為從前一切河圖、洛書、讖緯術數、先天太極,……種種議論,都是謬說。如今若要懂得《易》的真意,須先把這些謬說掃除幹淨。
我講《易》,以為一部《易經》隻有三個基本觀念:(一)易,(二)象,(三)辭。
第一,易 易便是變易的易。天地萬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時時刻刻在那裏變化的。孔子有一天在一條小河上,看那滾滾不絕的河水,不覺歎了一口氣說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逝者”便是“過去種種”。(程子說,“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無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嚐已也”。朱子說,“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此兩說大旨都不錯。)天地萬物,都像這滔滔河水,才到了現在,便早又成了過去,這便是“易”字的意義。
一部《易》講易的狀態,以為天地萬物的變化,都起於一個動字。何以會有“動”呢?這都因為天地之間,本有兩種原力:一種是剛性的,叫做“陽”;一種是柔性的,叫做“陰”。這剛柔兩種原力,互相衝突,互相推擠,於是生出種種運動,種種變化。所以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又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孔子大概受了老子的影響,故他說萬物變化完全是自然的,唯物的,不是唯神的(孔子受老子的影響,最明顯的證據,如《論語》極推崇“無為而治”,又如“或曰,以德報怨”亦是老子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