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完整的天下經驗:宋遼夏金元之間的互動

後記

字體:16+-

我的專業方向是宋史。多年以來,我一直希望用一種更廣闊的視野觀察10—13世紀宋、遼、夏、金、蒙古的多元文化與多邊互動,理解第二個千年中塑造中國的複雜合力。統一的大唐帝國崩潰以後,在帝國舊疆之內各民族政權紛紜而起,迭代而興,相互對峙,各政權既有其自身特點,但在文化與政治觀念上又共享了許多漢唐以降的傳統。這些共享的傳統為重新整合統一帝國提供了資源。如果要構築一個中國近世的原點,那麽許多問題的追溯可能都會集中到第二個千年的統一帝國,這些包容性極強的帝國是由10—13世紀族群互動的複雜合力磨合出來的,為中國奠定了基本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格局,直到20世紀前期,這種大格局在根本性的方麵基本沒有改變。胡適曾主張中國的現代階段是從1000年的宋開始的,我們可以進一步講,10—13世紀族群互動、交融形成的帝國是現代中國的開端。

理解這樣的曆史進程需要時間和空間的跨度,如果僅從某一政權或某一斷代(比如宋代)的角度,很難對這個時代做出準確的判讀。所以,學界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很早就倡導“大宋史”“貫通宋元”的研究路徑。從學生時代起,我就為這些激動人心的口號而振奮。然而,隨著在學術研究道路上的深入,我越來越發現憑自己的稟賦和學識,離這樣的目標差距尚遠。於是,目標變成了憧憬。既然是憧憬,也就自我減壓,憑興趣,走到哪裏算哪裏,能走多遠算多遠。憧憬裹挾著興趣,我自然而然地對民族交融的新史料充滿熱情,對展現多邊互動的新視角滿懷信心,但也苦惱於不能把這些“散點”突破整合成更具貫通性的敘述、普遍性的結論。有時我也自我安慰,或許根本沒有這種想象的貫通性、普遍性,對具體事件的描述本身已經可以透視時代的豐富內涵。但這畢竟不能從內心深處說服自己,我還是覺得每個時代都存在可以感知和表達的貫通性、普遍性,當然不一定就是現在熱衷討論的“認同”“身份”“性別”“建構”等概念。這不是說自己就很高明,超凡脫俗,其實這些概念我的文章中也在使用。道理很簡單,浩繁的史料總得找一條“線索”穿起來成文,最偷懶的辦法就是把這些“政治正確”的概念抓過來就用,連綴成文,看起來似乎還頗有“問題意識”。老實講,我是未能免俗,但一邊使用,一邊深表懷疑。我還是希望能表達出植根於本土,且符合時代語境的曆史經驗。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