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閱讀先秦兩漢典籍時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或疑惑,例如,詩在周人的文化與政治生活中究竟有怎樣的地位?從西周至漢代,詩歌的功能為什麽會發生那麽大的變化?儒家思想是怎樣吸收和改造西周的官方文化的?儒學究竟為什麽會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主流意識形態?漢儒對《詩經》的闡釋路向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正變”之說是否真的如“古史辨”派所言純然是漢儒的臆說?幾年來我也積累了相當多的資料,隻是一直未能將自己的想法係統整理,更不用說形諸文字了。
2002年我有機會到韓國高麗大學任教一年,課餘尚有不少閑暇時間,且高麗大學的大學院圖書館藏有大量中國古籍,於是利用這個機會我將多年來的思考進行了係統整理,又閱讀或重讀了許多文獻,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漸漸完成了本書“上篇”的文字。回國後不久恰逢“非典”肆虐,整天足不出戶,又有大量時間可資利用,於是埋頭半年,又完成了“中篇”“下篇”的文字。
對於中國古代詩學觀念究竟應該采用怎樣的闡釋路向,也是我一直思考並不斷探尋的問題,近年來總算是有了一些心得。在“導論”中我對這種心得進行了係統闡述,而在各章節中都力求使其得到貫徹。這種暫可以稱為“文化詩學”的闡釋思路並不是我個人的獨創,我們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如童慶炳教授、王一川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方法論的探討和嚐試,都有很多創獲,我本人不過是借助師友們的智慧對一個特殊問題進行實驗而已。
在這裏我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文史哲出版事業部主任張鳳珠女士,承蒙她的支持與惠顧,這本小書才能夠如此之快地麵世。張女士及其同事們對事業的強烈責任感以及對文化學術的高度重視令人感佩,他們的熱情更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