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

編者前言

字體:16+-

劉小楓

按較為通俗的理解,所謂現象學方法指的是這樣一種思考方式:進行哲學思考時不應糾纏於某種既有的哲學觀點或主張,而是直接把握並思考原初的實際現象。自啟蒙運動讓形而上學走向普及以來,搞哲學的人士越來越多,各種哲學觀點和辯難也日漸增多。可以設想,在這樣的時代處境中,一個愛好哲學思考的人很容易從一開始陷入種種既有哲學論說中去沉思,翻來覆去地思考,就好像如今我們在現象學觀念、語言哲學觀念或解構哲學觀念中樂而忘返。現象學方法教導愛好哲思的人要“懸置”種種既有的哲學觀念,可謂一掃陳腐的哲學係專業思考,讓不少被種種哲學的“主義”觀念糾纏不清的年輕學子的腦子為之一爽。由此可以理解,現象學方法論一出,很快吸引了不少哲學愛好者。

然而,“懸置”種種既有哲學觀念,不再去動腦筋想比如洛克或康德或黑格爾所思考的東西,愛好哲思的人又該思考什麽呢?我怎麽知道,什麽樣的原初現象才值得去費思呢?看來,搞現象學直觀還需要個體天賦,或者說現象學方法並非是誰都能用的,畢竟,真正的哲學直觀來自天賦。伽達默爾在《精神的揮霍者》中曾說:現象學圈子的人大講現象學方法,方法來,方法去,在“本質直觀”的天賦上,舍勒獨占魁首——即便胡塞爾大師善於哲思技藝和設計思考規則,也未見得有什麽讓人難忘的原初現象直觀。舍勒的現象學直觀逮住“情性”現象,直破當時在學界占據支配地位的康德哲學,彰顯實質情感倫理的敗壞這一現代性的根本問題,舍勒才的確堪稱偉大的直觀者。

從對“情性”這一意向性情感的現象學分析出發,舍勒向人的種種基本道德情感現象推進,直觀同情、怨恨、害羞、懊悔、受苦感、恭順感等具有實質道德的人間情感。在舍勒的現象學直觀目光下,種種哲人們視而不見的現代性道德疾病逐一顯出了其內在肌理。現代性問題可以簡括為人心秩序和社會秩序的失序,人心秩序的失序是社會秩序失序的根源。要解決社會秩序的失序,首先需要整頓人心秩序。舍勒的一係列道德情感現象學論著正是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在舍勒手上,現象學哲學不再是一種技藝化的方法論思辨,而是整頓人心秩序的思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