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羞澀與意識,羞澀與個體的價值和非價值、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羞澀與自尊心、懊悔、宗教認可
就像植物從光透照不進的大地深處吸收養分,它那賦有吸收功能的根部需要黑暗,一如葉子需要光明;我們靈魂的存在似乎也有隻是在黑暗中生長的根底,以及清醒和光亮,在此,一切區別明顯,互相映襯。隻有光亮或隻有黑暗,對靈魂及其成長都是不利的。
羞澀肯定不隻是非價值意識的結果。雖然在“為某事感到害羞”時,始終存在著一種非價值態度。隻要性羞感是對我們的存在在種屬上的動物性的抑製和掩蓋,無價值態度就同樣存在於性羞感中。羞澀伴隨著自我意識、個人意識和個人的價值意識發展起來,它是感知到這些意識與我們的種屬存在的關係的結果。在兒童的靈魂生命中,羞感的發展也表明了這一點。兒童因自己的破衣裳,但也因顯眼的新禮服和太好的分數而“害羞”。在這裏,羞感似乎抵製一切超常而顯眼的東西。西美爾好像以此確定羞感的本質。然而,對成為注意對象的恐懼在此並不是本質的東西。這種恐懼是雙重的:其一,對對象化的恐懼;其二,對自我形象在他人形象前被壓製的恐懼。
如果權衡一下那些權威們的意見,他們讚成肯定的價值意識,反對否定的價值意識,那麽,是否羞感並非對可能注意到個體的、但本身較低的價值層次的一種情感反應(至於這種價值層次被規定為肯定的,或否定的,這無關緊要),這個問題還夾雜著人的迫切願望:根據現在經驗在自己較高的價值層次被他人了解。如果層次較低的個體價值被規定為肯定的,羞感就更純真,因為它在此既沒有摻雜給人留下壞印象之恐懼——自尊心,也沒有摻雜引人注目之恐懼。“為某事而害羞”始終是這樣一種結合體。相反,單純以某種衝動、某種特性為羞則與上述情況沒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