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自敘

字體:16+-

“知識分子”在中國是一個界定模糊的概念,同時又是很難棄置的概念。嚴格說來,中國是文化集合體,漢族與中華民族,都是靠獨樹一幟的文化來凝聚和維係的。如果說文化是中國的靈魂,那麽知識人便是傳導靈魂於肌體的神經。從士子童生到新學師生,知識人扮演的角色都是文化載體,在將文化內化為主體意識的同時,使炎黃子孫代代相傳,華夏文明生生不息,中國得以聚合、延續、繁衍。古語雲: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實中國曆史上無君或名存實亡的時候不少,而國魂不滅,國體猶存,原因在於有一個由大大小小的士人組成的群體聯結地方與中央,認同鄉土與道統,維係傳統與未來。就此而論,中國實在是不可一日無知(知識人)。

令海外中國學研究者大惑不解的問題之一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小傳統千姿百態,根深蒂固,國家政權又相對簡小,對社會控製也不嚴密的中國,何以能夠經曆分合治亂的循環往複而凝聚愈緊,久不衰竭。而世界曆史上單靠強權控製社會的大帝國,生命力鮮有持久者。縱覽世紀之交的中國知識人對於國家、民族、政府、地域的見解及其合群結社活動,可以悟出幾分道理。近代人認為,亡國並不可怕,隻要知識者的人心不死,國魂尚存,終有複蘇振興的一日。哀莫大於心死,國殤即是知識人心死的祭日,那時中國文化將變成化石。中國知識人的使命的確任重道遠,特別是在時代紀元新舊交替之際,他們如何在自我脫胎換骨的同時令民族重現生機,其心路曆程值得深入探索。

然而,由於界定的含混,泛泛而論,未免失之空洞。中國近代新知識群主要由留學生、國內學堂學生以及接受西學的開明士紳三部分人組成,我的上一部習作即以晚清國內學堂學生為對象,這一部則以世紀之交的留日學生與新學之士為主,圍繞他們的結社活動來探測其群體意識的形成及其如何活化國魂,維係國體。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