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一、社會人口影響

字體:16+-

瘟疫最直接的後果不外是生病或死亡,因此,人口的損傷無疑應是瘟疫眾多影響中最直接和明顯的。然而,由於瘟疫乃至疾病一直是史學界缺乏關注的因子,故長期以來,其影響也很少受到應有的關照,以致今天對瘟疫究竟對人口具有怎樣的殺傷力,或者對人口的增長具有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基本仍是一頭霧水。由於曆史上缺乏係統而準確的人口統計,對瘟疫的人口影響也大多以“死人無算”、“疫死者幾半”等詞籠統言之,因此幾乎不可能對瘟疫造成的人口損失率做出精確的判斷,我們隻能盡量地挖掘現存的相關資料,通過排比分析,對清代江南人口的損失狀況做出相對清晰的說明。

(一)個案研究

首先應該指出,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瘟疫造成的人口損失存在較大的差異,有的死亡人數較多,比如,“乾隆二十年己亥,吳下奇荒,丙子春,複遭大疫……過夏至病乃漸減,死者不可勝計”[2]。有的則病死率很低,比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間,“杭州城內,時疫流布,幾於無人不病。大都發熱頭眩,熱退則四肢發紅斑,然死者甚少”[3]。清代江南疫死人數較多、涉及麵較廣的瘟疫年次主要有:康熙四十八年(1779年)前後、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前後、嘉道之際、鹹同之際、光緒十三年(1887年)左右、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等。其中又尤以嘉道之際和鹹同之際最為嚴重。而且就是同一次瘟疫,在同一個較小區域內,比如縣、鄉乃至村,疫情也不是平均分布的,甚至近在咫尺,也差異明顯。比如,嘉慶年間,在婁縣和嘉善交界的楓涇發生了這樣一則故事:

嘉慶某年,夏古聖堂巷旁有人夜臥樓上,畏熱啟窗取涼。夜過半,聞喁喁如人語聲,樓故臨街,起而窺之,不甚了了,心知為鬼,急以溺器投之,忽作鬼嘯聲,向南而去。 既而疫大作,凡自巷以北,無一人染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