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是實踐的場所。”[4]一個城市的性質與功能決定其空間發展的總體趨勢,因此通過城市空間,我們最易於感知城市的變化。北京,作為連續幾百年的中國封建王朝的首都,是帝國力量在空間和物質上的體現。當帝製覆滅時,作為帝室象征地位開放的空間,就會逐漸消失。“從1914年到1926年這12年的時間裏,差不多以前全部的禦花園和皇家廟宇都向公眾開放了。一位近代西方作家寫到,‘以前隻有皇帝和皇後才能悠哉遊哉的場所如今變成了普通市民的桃園仙境’。”[5]1914年10月10日,由社稷壇改造成的中央公園向公眾開放,它是北京的第一個近代公園。公園是近代城市所特有的產物,是城市近代化與社會進步的標誌之一。但是由於人員混雜,管理不善,也經常上演“武劇”:“昨天晚上十點多的時候兒,我同著幾個朋友正在那兒喝茶哪,就聽見一片打架的聲兒從西邊球房裏出來,又聽見有人嚷嚷說是打死人了。……就聽見這個三十來歲的堂客說,他姓劉號叫燕堂是安徽人,在交通部統計科當差,住在太仆寺街新建胡同。今天是在球兒房打球,碰見這幾個野蠻東西。原是他們先打球,打完了應當我們打,他們忽然又不許我們打了。因為這個就鬧起來了。他們不由分說大家打一個兒,就把他給打背過氣去了。”[6]中央公園已然變成了市民的樂園,上演著各種普通人的悲喜劇。貴族寬敞、豪華的私人宅第,也被迫部分向公眾開放。滿人那種殷實體麵、秩序井然的生活也走到了末日。慶親王奕劻的家產被後人變賣殆盡,慶親王府被人戲稱為“拍賣場”[7],前清中堂那桐把金魚胡同的那家花園租給人家辦喜事、慶生日,“沒想到堂堂的宰相府,到了民國會成了一個大家的會館了”[8]。
作為現代都市重要的公共空間之一的電影院也在日益發展:“現在北京的電影兒有點兒發達了。西城絨線兒胡同的中天電影兒買賣很是不錯。東安市場被燒的真光電影兒,也在東華門外頭。重新建蓋新式樓房,將來開張的時候兒一定是大有可觀了。……前門外大柵欄兒有個大觀樓,他那兒是起首第一演電影兒。”此外還有東長安街的平安電影院等。新興的電影在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上,與傳統的大戲、雜耍等展開了激烈競爭。城市空間的演變,如果沒有帶來市民生活的相應變化,這個問題就變得毫無意義。新的建築和城市空間,構築起了現代市民的生活環境。當這種歸屬於個人的秩序和場所被認為是自然和永久的時候,現代市民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