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民眾休閑文化,由於遠離黨派、階級、主義等各種社會嚴肅主題,具有一定的隨意性、隨機性和可塑性,就比較容易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自我變遷。當然,一定的動力是必不可少的。
1927—1937年的北平社會,正處在轉型期,娛樂文化的發展也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上。對於它的未來走向,北平各階層人士都給予了積極關注,並努力參與,施加自己的影響。
北平當時是新舊文化並重之地,市民的階層結構也比較複雜。既有清朝貴胄遺老,也有北洋政府退休的官吏、各地來京的達官貴人,這些官僚階層人士偏好傳統娛樂活動,是維係舊式娛樂文化的主力。但北平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地區,新派知識分子的力量也比較強大,這些人往往成為推動新式娛樂事業產生和發展的中堅力量,又有一心擴大娛樂文化市場,想利用百姓的喜新厭舊和獵奇好玩心理賺錢,投資新式娛樂業的民間資本家的支持。此時的北平娛樂文化,在保持多元色彩的同時,在朝著求新求時尚的方向發展。
新派知識分子對娛樂文化轉型的推動。首先是對舊式娛樂文化的改造,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戲劇的改良。他們對京劇的因循守舊很是不滿,認為舊戲一是太迷信,好演神仙鬼怪的故事,與科學多不相合,給無知識的觀眾造成不良影響;二是官戲太多,動不動就演狀元及第,會激發觀眾做官當老爺心理;三是演全本戲太少,僅能取悅個別票友,而一般顧客則多茫然,難感興趣;四是劇詞質量不一,有的太雅,有的太俗。
隨著梅蘭芳等人對京劇的成功改良,新派人物的論調也有所改變。胡適、周作人曾主張把京劇根本廢除,或是把唱功廢掉,但看過梅蘭芳的表演後,又主張保存京劇了。錢玄同曾罵京劇臉譜為“糞譜”,但這“糞譜”在20年代中期卻赫然印在戲劇刊物的封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