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俞平伯的年譜中也時常提及這些聚會,如1933年10月22日,“午,與周作人同往北海漪瀾堂,參加《大公報·文藝副刊》舉辦的午宴。楊振聲、沈從文、廢名、餘上沅、朱光潛、鄭振鐸等出席”[125]。從這些引述的記載中可以看見,集會一般是比較固定在豐澤園,時間一般是一月一次,參加的成員基本上是北平的各大高校中文係、英文係等文科院係的教授,也有一些特別突出的文藝青年(也是在校學生)能夠取得與會資格,如孫大雨等人;同時,經常會有一些臨時訪問居住在北平的文人被邀請參加這種招宴會,例如,20世紀30年代曾經在北平短時停留過的左翼作家巴金、靳以等人,但從大體而言,由《大公報·文藝副刊》出麵組織的這種定期性聚會的成員基本上是自由知識分子占絕對優勢,因此,表麵上這是《大公報》組織的聚會,其實變成了北平學院派知識分子的交流空間。自然,之所以這樣,又與主持者沈從文本人是一個主張獨立的自由知識分子有莫大關係,而他居住的北平在20世紀30年代雲集了中國一批最優秀的自由知識分子。在這裏,我們可以看見地域文化、學院空間、傳播媒介與知識群體形成的互動,這種互動既可以看成是《大公報》延攬優秀作者,也可以看成是北平學院知識分子的文化權力向媒介的擴張。事實上,隻要我們去翻閱20世紀30年代的《大公報·文藝副刊》,就會發現,出現這個報紙副刊上的作者主要就是上述參加聚餐會的人員,而出現的陌生麵孔往往又都是通過上述文人推薦給《大公報·文藝副刊》的學生輩。
蕭乾是《大公報》的一名重要的文藝副刊編輯,他1930年入讀輔仁大學認識了時為該校講授現代文學課的楊振聲,在辦《中國簡報》時經過楊的介紹,去訪問了沈從文、淩叔華等在北平的作家,也因此而結識了沈。據其在紀念楊振聲的文章中的自述:“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五年間,除了去西斜街看望他,我還常同他一道參加在北平舉行的文藝盛會、中山公園品茗或到朱光潛先生家去聽誦詩。對於我那時的每篇習作,他都曾給過鼓勵。……《大公報》畢竟是一份民間報紙,我這才經楊振聲、沈從文兩位先生介紹,進了報館。”[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