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北京研究精粹

一、大上海崛起:雄極一時的海派文化

字體:16+-

1928年年初到上海的美國記者斯諾,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上海風景,今天的讀者也許還能從中感受到上海幾十年前的都市氣氛。

上海商業區的街道乍看起來同樣也像是一個古怪的馬戲場,熙熙攘攘,活躍得令人難以置信。三教九流的人們都在公共場所幹著各自的勾當。人們高聲喊叫,比手劃腳,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穿來穿去。……從喧鬧的早晨到淒涼的夜晚,咳嗽聲吐痰聲不絕於耳,孩童的便溺在路旁匯流成溪;鴇母在叱罵著;永安遊樂場裏同時演出十多台戲,傳出假嗓子的尖聲演唱;附近的旅館裏充斥著身段豐滿的少女,她們是被招來供外省來的富商縱欲的;樂隊嗚嗚咽咽地奏著樂曲為滿身珠光寶氣、身段苗條的中國舞女伴奏;無數的乞丐和他們赤身露體、肮髒的孩子們在苦苦哀求著;迷人的黃浦江上,布滿外國軍艦,以及雜亂的貨駁、帆船,還有千百艘點著燈籠的舢舨,在月光映照、嚴重汙染的江麵上就像是點點螢火![2]

當然,斯諾並沒有忘記描繪“大片寧靜的公共租界和法國租界,卻很像美國東海岸或法國城鎮最好的住宅區”。他驚詫於這種奇異的對照,並“曾經錯誤地認為整個中國也是這種情況”。

新感覺派小說的代表之一穆時英在他的一篇小說中稱上海是“地獄上的天堂”。這是其中的一個場景:

電車當當地駛進布滿了大減價的廣告旗和招牌的危險地帶去。腳踏車擠在電車的旁邊瞧著也可憐。坐在黃包車上的水兵擠箍著醉眼,瞧準了拉車的屁股踹了一腳便哈哈地笑了。紅的交通燈,綠的交通燈,交通燈的柱子和印度巡捕一同地垂直在地上。交通燈一閃,便湧著人的潮,車的潮。這許多人,全像沒了腦袋的蒼蠅似的!一個Fashion Model穿了她鋪子裏的衣服來冒充貴婦人。電梯用十五秒鍾一次的速度,把人貨物似地拋到屋頂花園去。女秘書站在綢緞鋪的櫥窗外麵瞧著全絲麵的法國Crepe,想起了經理的刮得刀痕蒼然的嘴上的笑勁兒。主義者和黨人挾了一大包傳單踱過去,心裏想,如果抓住了,便在這裏演說一番。藍眼珠的姑娘穿了窄裙,黑眼珠的姑娘穿了長旗袍兒,腿股間有相同的媚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