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國北京研究精粹

二、格式化的天橋:髒、貧、賤、惡的都市雜吧地

字體:16+-

天橋原本是一座橋的名稱,後來才逐漸演化為地名。在今天老北京人的交流與表述中,天橋還有著分類和認知意義,成為思維的符號與工具。[9]傳聞當年這座橫跨東西溝河沿的橋是如龍形的北京城的鼻子。朝廷在天壇或先農壇舉行祭祀時,天橋僅僅是專供天子通行的橋。一般老百姓能夠在上麵通行的確切年代已不可考。

金代中都的中心在現今北京西客站一帶,那時天橋一帶已有不少小市。元代皇帝的郊祭之所在大都南郊,即現在的天壇一帶。土木堡事變之後,明朝統治者在正陽門外修建外城及外城城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此類事情的再度發生。雖然外城的規劃及城牆的堅實度均遠遜色於內城,但客觀上仍然促進了外城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天橋所在的京城南北中軸線一帶的發展。由於溝壑縱橫,一派江南水鄉風光,一直到清朝中晚期,這裏仍然是尊貴、閑暇的內城人騎射、賽馬跑車、賞花、觀魚、踏青遊玩之地。[10]

清初嚴格的等級製度和“分城別居”的政策加速了天橋所在的外城,尤其是天橋一帶的平民化與貧民化傾向。[11]這客觀上造成往北越靠近前三門居住的人,其身份地位就越高的傾向,並使得供人休閑娛樂的戲園子等娛樂場所也有著這樣的等級分化,越往南就越低等。隨著帝製的推翻,民國成立之後的主流意識形態對民主、平等的宣揚等,使天橋有了“平民”市場的別稱。但是,這實質上並未改變天橋在京城的空間屬性,此處仍然長期隻準人們擺攤設點,不得修建固定房屋。近代,先後修建的火車站、電車站等都位於天橋左右,不少出入京城的人都得途經天橋,這也客觀上強化了天橋在京城的雜吧地角色。為了討生活,跪坐街邊給人“縫窮”的老嫗、站著給人剃頭的剃頭匠、賣身的妓女[12]、蓬頭垢麵使盡諸如“手執布杆追逐行人”等種種手段討要的乞丐[13]、被千人瞧萬人看的戲子、變相貶斥自己從而討人歡心以要錢維持生計的撂地藝人、窮困藝人與流浪漢紮堆的“雞毛小店”、吞雲吐霧的“煙館”[14]、不時“倒臥”[15]街旁的死屍等紛紛呈現於此。在儒家傳統觀念的審視下,喧嘩而淩亂的天橋也就更多了幾分邪惡、**、肮髒,明顯具有京城“下體”的生理學特征[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