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初對北京工商行會進行社會調查的仁井田升是這樣陳述他的調查結果的:“若說巡警之間有幫派的話,乞丐之間也有結幫,哦,不,哪裏都會有這樣的幫派。”雖然他指出了中國根深蒂固的幫派文化,但是事實上,北京的胡同地方社會與其說是一個單一的集團,不如說是一個各種集團的集合體。可以說多達600餘個的會館和公所是繁雜多樣的各種社會集團的縮影。這樣龐大的規模是在中國的其他任何地方都無法找到的,它是北京所獨有的特征。作為首都的北京自然有著其在政治、經濟上的樞紐中心位置,因此全國各地的各種集團集結而來共存於北京這一空間內。這些集團大致可以分為依據同鄉關係結成的同鄉集團,根據同行關係結成的同業集團,還有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民族集團。
中國的城市不存在自治的傳統,這一由來已久的定論是基於中國的城市構造中沒有市民們可以集會的公共場所而下的。他們指出歐洲的城市有教會和市廳前的廣場(Open market),市民們可以在那裏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對中國市民來說不存在一個那樣可以讓他們自由發言的地方。[19]然而事實上中國並非如此,因為中國有廟會。
北京城內多達1500多個的寺廟裏,不僅有儒教、佛教、道教的寺院,還有回教、薩滿教、基督教等種類繁多的宗教教址,這也反映了北京的地方社會的構成之複雜。這些不同宗教的寺廟在各自不同的時期舉行各種廟會活動,給所信奉的神靈進香,集市也會應時而開,那時逛廟會的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因而廟會可以說是作為宗教活動的“香會”,遊樂勝地的“春場”,還有作為市場的“廟市”的三位一體。[20]
圖5 民國時期北京主要廟會的分布及舉行日期
出處:根據《北平廟會調查報告》,pp.28-30、56而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