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覺世之道:王陽明良知學的形成

前言

字體:16+-

一、研究動機

毫無疑問地,在中國思想史,乃至於東亞思想史上,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封新建伯,諡號文成,1472—1529)是極為重要的思想家,這是因為他的思想不僅僅影響了中國明代中後期思想的發展,也擴及到近代中國以及東亞諸國的思想界,其中又以日本為要。而在明代中期之時,不論是從“覺君”或是“覺民”的角度來看王陽明的“良知說”與“知行合一”等學說,都是當時的一大警鍾,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自身的“心”擁有做主的能力,能夠知是知非,依此可以來應變萬事萬物,經綸天下。而陽明的思想宗旨,莫不成為四百年後我們朗朗上口的話語,從此,更顯示其思想的穿透力。

這樣重要的思想家思想的創生過程,自然為思想史家所注目,亦是思想史寫作中的重點。近年以來,研究王陽明學說及其傳播的曆史過程,不但有較多學術著作的出版[1],且陽明弟子們的文集也陸續點校刊行[2]。此外,也有以陽明思想為主題的期刊、合集的出版[3]。這表明“王學研究”在學術界呈現欣欣向榮的境況,在現今思想史研究趨於沒落的時期,可說是令人振奮。從這些著作中,可以歸納出幾個研究的麵向:一是在研究主題方麵,較偏重於王門後學的分化問題、各地區講會活動與發展情況、後學們良知概念的異同、王學在下層社會的推展等。二是研究的時段方麵,對於陽明思想的討論,時間點偏重於其晚年歸越講學後的種種發展。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研究是討論陽明思想對當時士風所產生的影響[4],但對於陽明本身方麵的研究則沒有太多的進展[5]。三是從事王學研究的學者,其學術訓練的背景大多是中文與哲學學科,反而曆史學出身的學者相當的少。這樣的情況使得學界對陽明的研究較偏重在思想概念的理解,而未能深入探究這些思想概念產生的契機,例如說陽明思想的變化與當時學術與政治間,究竟有何關聯?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