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著國家意誌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
(一)課程類型
綜合高中根據學生差異化發展需求和身心發展規律設置課程。課程管理分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形態分學術課程和活動課程,課程結構分公共課程和專門課程,依據課程功能定位分為五種類型課程: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的基礎課程,為學生繼續升學做準備的學術課程,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做準備的技術課程,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充分選擇的拓展課程,為學生拓寬知識基礎、提升基本素養的跨學科通識課程。
1.基礎課程
基礎課程的主要任務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升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規劃意識,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跨學科思考的能力,為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及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語文、外語、思想政治、曆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技術、藝術(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通識。其中,通識是新增的跨學科領域科目,藝術與音樂、美術並行設置,供學校選擇。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兩種或多種外語。
2.學術課程
學術課程是與活動課程相對應的課程形態,包含基礎課程的大部分內容,本方案中的學術發展方向課程指與基礎課程銜接、為升入高等學校奠定基礎的學術性基礎課程。學術課程主要參照《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課程設置,達到國家對普通高中學生學術水平要求,增設了通識課程。
3.技術課程
狹義的技術課程指基礎課程中的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廣義的技術課程指在技術發展方向上,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提升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為學生升入高職院校或直接就業提供充分支持的課程。廣義的技術課程由專業基礎、專業專門化和專業實踐課程組成,主要涉及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土建、水利、製造、旅遊、環保氣象與安全、輕紡食品、財經、醫藥衛生、公共事業、文化教育、藝術設計傳媒、公安、法律,共18個門類。學校應緊密聯係生產勞動實際和社會實踐開設技術類專業課程,原則上各校開設專業不能少於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