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以“2+1”辦學模式最多,其辦學高峰期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薄弱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與20世紀90年代末的職業高中辦普通高中熱潮並行,成為我國綜合高中的兩大主體類型。
普通高中的就業預備教育模式初步糾正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單純升學教育的偏向,使一大批無力參與升學競爭的學生和學校解脫包袱,轉向為地方培養應用型人才。[12]分流後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主要學習基礎性、通用性和專業性的職業教育課程,為其畢業後到當地就業做好知識技能等方麵的準備。
薄弱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延緩分流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自然過渡。但在辦學實踐中,也存在著不少問題。由於普通高中的職業類師資匱乏、實驗實習條件簡陋,生源素質偏低,加上學校所設置的專業有限,因此學校不可能為適應企業頻繁更換專業的要求,常常麵臨教學與就業脫節,學生就業困難的窘境。
這種薄弱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大力發展職業預備教育,與當時的教育政策影響是分不開的。
1995年6月8日,《關於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幹意見的通知》指出,“大力辦好普通高中,首先要辦好現有的學校,充分挖掘潛力,調整布局,擴大規模,加強管理,提高辦學效益,走出以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尤其要大力加強薄弱高中的建設,從經費投入、師資配備、領導班子充實等方麵給予更多扶持,使其盡快改變麵貌,縮小校際差距”。
《關於大力辦好普通高級中學的若幹意見》強調“要繼續抓緊普通高中辦學模式的改革,改變目前比較單一的升學預備教育模式,逐步實現多種模式辦學。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學預備教育為主,有側重地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打下堅實的基礎,為高等學校輸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過分流,辦成兼有升學預備教育和就業預備教育的學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試辦成以就業預備教育為主的學校,在學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課程的前提下,有側重地為學生就業做好思想、心理、知識、技能等方麵的準備,為各行各業培養具有較高文化基礎知識的勞動後備力量。為了適應社會需要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各地可以舉辦少量側重外語、體育、藝術以及加強某一學科的特色學校或特色班,培養德智體全麵發展並在某一方麵具有特長的學生。各地可依實際情況確定普通高中各種辦學模式的布局和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