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作品評析

四、消息類作品評析示例

字體:16+-

作品一:

跟城裏人一樣享受政府公共服務

諸城農民邁進3公裏社區服務圈

□記者 齊淮東 宋弢 通訊員 孫誌山 報道

編者按 今年以來,諸城市重整農村組織資源妙招頻出:先是以區帶村,組建聯合黨總支;後是以服務代管理,建設農村社區。這兩項改革舉措,既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又為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搭起了有效平台,同時也是新形勢下農村組織結構改革的有益探索。近日,本報記者赴諸城深入采訪,寫出這則消息和一篇調查性報道,向讀者展示諸城改革的新做法,以資借鑒。

本報諸城訊 在農村集中連片興建社區,讓農民享受到跟城裏人一樣便捷、周到的公共服務。眼下,一場意義深遠的基層組織結構創新正在諸城市順利推行。從今年7月在18個社區先期試點,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全市已設立65個農村社區,涉及573個村,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46%。

據了解,以縣市為單位連片推行農村社區化服務,在全國尚屬首創。

舜王街道金雞埠村的董福蘭老人切身感受到社區化服務帶來的便利。今年80歲的她6年前患了膽囊炎,打針輸液要到13公裏外的舜王醫院,一住院就是一周多。7月底,鬆園社區建成,社區衛生室離家不到2公裏,兒子用三輪車推著董福蘭去,輸完液就回家,啥事都不耽誤。

9月12日,在鬆園社區服務大廳,記者看到,這裏設有文教、社保、環衛、計生、治保等服務窗口,負責為周圍2公裏內6個行政村的5667名群眾服務。優撫救助室主任喬冒軍原在街道民政所工作,是20個村的“網長”。他說,以前坐等群眾上門辦事,很多久拖不決,現在離服務對象近了,接到救助申請馬上就能到現場查看,有的當天就能辦結。

農村社區,一般按服務半徑2至3公裏、居住戶不超過3000戶的原則設立。中心村設公共服務機構,即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警務室、衛生室、建設環衛室、計生服務室、優撫救助室、糾紛調處室等,由鎮政府從現職幹部職工或鄉鎮撤並後富餘人員中選派工作人員,為整個社區提供近距離、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這種“3公裏服務圈”的建設,為打破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上的城鄉二元結構搭建了有效平台。據市委、市政府9月7日公布的《農村社區建設考核獎勵辦法》,到2008年年底,各鄉鎮、街道100%的村都要納入社區化服務範疇。規劃中,這樣的農村社區有156個,涵蓋全市1257個村莊70多萬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