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作品評析

第三節 良好的政治敏感性和社會洞察力

字體:16+-

《尚書·畢命》中說:“道洽政治,澤潤生民。”[5]孫中山說:“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列寧說:“政治就是參預國事,指導國家,確定國家活動的方式,任務和內容。”

新聞與政治向來是密不可分的。政治是一個敏感的領域,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作為一名新聞評析者,政治觸角、嗅覺也應該非常敏銳。

一篇新聞稿的好壞,如果光從字麵上去判斷,可能會覺得毫無值得稱道之處。但是,如果評析者明了新聞作品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政治背景),也許會有另一種發現。

請先看下麵的例子:

中共北京市委宣布

1976年天安門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動

新華社北京1978年11月15日電 中共北京市委在最近舉行的常委擴大會議上宣布,1976年清明節廣大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

會上宣布:1976年清明節,廣大群眾到天安門廣場悼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完全是出於對周總理的無限愛戴、無限懷念和深切哀悼的心情;完全是出於對“四人幫”禍國殃民的滔天罪行深切痛恨,它反映了全國億萬人民的心願。廣大群眾沉痛悼念敬愛的周總理、憤怒聲討“四人幫”,完全是革命行動。對於因悼念周總理、反對“四人幫”而受到迫害的同誌要一律平反,恢複名譽。

新華社的這篇電訊稿1978年11月16日被《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采用,在頭版頭條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則電訊稿,本來是在剛結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報道中的一段話,在當時中央對這件事情還沒有公開明確的說法的時候,新華社單獨摘出來發電訊稿,在輿論上推動了天安門事件的徹底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