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廣州光複之後,胡漢民、陳炯明迭任都督[1],一部(分)同盟會員及華僑之不慊於胡、陳者[2],乃有恢複舊興中會之議,群擁德彰為首領[3],以與軍政府當局相抗衡,德彰忠厚性成,頗為所用。……民元南京政府成立[4],陳炯明屢言辭都督職,於是粵省黨人軍人及各社團各自選舉都督,電請孫大總統委任[5],中以舉德彰者為最多。南京總統府收受此項電文,前後凡百數十通,孫大總統乃電複粵各界,解釋不能委任乃兄之理由:謂愛之適足以害之。辭極剴切[6],眾乃無言。未已,德彰自粵赴寧,擬向孫大總統麵呈粵政得失,從者有失意軍人黃士龍等數十人。及抵南京,乃痛言讓位袁世凱之失策,並指摘粵省胡、陳二督施政之誤謬,對於胡漢民尤責難有加。孫大總統惟力勸其從此勿預政事,息影林泉,以娛暮景而已。癸醜秋各省討袁軍敗挫[7],總理亡命東瀛[8],德彰亦自鄉移居澳門,自是惓惓國是[9],鬱鬱不樂。民國四年以病卒於澳門旅次。(馮自由《革命逸史》)
注釋
[1]胡漢民:廣東番禺人,同盟會會員,曆任國民黨政府高官。陳炯明:廣東海豐人,曾加入同盟會,曆任廣東省軍政府副都督、陸軍部長等職。1922年發動武裝叛亂,謀害孫中山未遂。次年被擊敗下野。後蟄居香港。
[2]慊:滿足,愜意。
[3]德彰:孫中山長兄孫眉之字。
[4]民元:民國元年。
[5]孫大總統:即孫中山。
[6]剴切:切中事理。
[7]癸醜:即1913年。
[8]東瀛:日本。
[9]倦倦:誠懇、深切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