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欣賞

一、中國古代詩歌的萌芽與發展

字體:16+-

先秦時期,揭開了我國古代文學的輝煌一頁,奠定了中國文學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獻資料表明,早在遠古時代,雖然文字還沒有產生,但在人民中間已經流傳著神話傳說和民間歌謠等口頭文學。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頭一件大事。《詩經》收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樂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則是宗廟祭祀時的樂歌和舞曲。《詩經》中常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比即打比方,興是感物起興。《詩經》反映的時代,自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多年。《詩經》多數篇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有的詩篇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剝削、反壓迫的呼聲,如《碩鼠》《伐檀》;有的詩篇表達了對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於役》;有的詩篇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靜女》《氓》則表現了婦女的不幸遭遇。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彩的新體詩——楚辭。這是一種“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民間樂詩,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出了《九歌》11篇和《九章》9篇。《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取材於神話傳說,是優美動人的戀歌;《國殤》描寫了激烈的戰鬥場麵,歌頌了戰士們為國捐軀的英雄主義精神。屈原的代表作是《離騷》,它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宏偉壯麗的長篇抒情詩。屈原的詩作,洋溢著熱愛祖國、忠於理想的**,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富於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屈原的後繼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詩經》和楚辭,在文學史上並稱“**”,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會發展的優秀傳統,垂範於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