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

四、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節選)

字體:16+-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當代著名小說家,生於頓河地區維申斯卡亞鎮克魯齊林村的一個磨坊主家庭,先後在莫斯科、維申斯卡亞的小學和中學讀書;當過統計員、裝卸工、會計和記者。1923年開始寫作、發表作品。20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早期代表作《靜靜的頓河》共八卷,分四部。它以十月革命前後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成功地塑造了葛利高裏·麥列霍夫這個出身於哥薩克中農家庭的複雜形象。通過他從青年時代參加帝國主義戰爭,十月革命時一度加入革命行列,不久又深深陷入反革命營壘而不能自拔和最後徹底毀滅這一漫長而又複雜的經曆,以龐大、完整的藝術形象體係,反映出地主、資產階級反動腐朽勢力遭遇失敗和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革命人民最終取得勝利的過程,但其中也寫了一些極為錯誤的東西,對某些曆史事件作了不正確的理解,小說曾獲得斯大林文學獎金一等獎。

麥列霍夫家的院子在村子的盡頭。牲口圈的兩扇小門朝著北麵的頓河。在長滿青苔的灰綠色白堊巨石之間有一條八沙繩長的坡道,下去就是河岸:遍地是珠母貝殼,河邊被水浪衝擊的鵝卵石形成了一條灰色的曲岸。再過去,就是微風吹皺的青光粼粼的頓河急流。東麵,在用紅柳樹編成的場院籬笆外麵,是黑特曼大道,一叢叢的白艾,馬蹄踐踏過的、生命力頑強的褐色車前草;岔道口上有一座小教堂;教堂後麵,是飄忽的蜃氣籠罩著的草原。南麵,是白堊的山脊。西麵,是一條穿過廣場、直通到河邊草地去的街道。

參加倒數第二次土耳其戰爭的哥薩克麥列霍夫·普羅珂菲回到了村子。他從土耳其帶回個老婆,一個裹著披肩的嬌小女人。她總是把臉遮掩起來,很少露出她那憂鬱、野性的眼睛。絲披肩散發著一種遠方的神秘氣味,那絢麗的繡花令女人們豔羨。被俘虜的土耳其女人總是回避普羅珂菲家的親屬,所以麥列霍夫老頭子不久就把兒子分了出去,一直到死也沒有到兒子家去過,因為他不能忘掉這種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