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鍾繇書法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卒於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官至太傅,世稱“鍾太傅”。傳鍾繇學書十分用功,坐則畫地,臥則畫被,如廁至於忘歸,近於癡迷。鍾繇擅長隸書、楷書、行書三體,所書足可效法,是漢魏時期古今書體的集大成者。而諸體之中,尤以小楷書藝術成就最高,是魏晉小楷的奠基者。其成就與張芝並駕,世稱“鍾張”;與王羲之頡頏,並稱“鍾王”。後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
對鍾繇書法,南朝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有如下總結:“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征。二子俱學於(劉)德昇,而胡書肥,鍾書瘦。鍾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體皆世人所善。”[31]此段話將鍾繇的書法師承、書法特點、擅長的書體介紹得很具體。“銘石之書”一般是指書寫碑文的隸書,漢魏以八分隸書銘刻碑石;“章程書”即正書,是當時書寫奏章等官方正式場合使用的實用書寫,張懷瓘《書斷》所說“時人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章程書”[32];“行押書”即行書,又稱“相聞書”,是漢魏時期普遍用於書信尺牘的專門書體,如《宣和書譜》所雲:“繇得以行書顯,當時謂繇善押書者此也。”[33]這三種書體中,銘石書、行押書皆有明確的取法傳承,隻有楷書為鍾繇始創。
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皆為宋以後的刻本。其中《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力命表》為鍾繇傳世名作,人稱“四表”。這四件書作藝術性最高,都為小楷,另有一表《調元表》則出現較晚。我們簡單介紹一下《宣示表》與《賀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