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說明
確定班長(課代表);將所有學員加入教師指定的雲協作群;將班級隨機分組,形成5~8個學習小組;跨學習小組組成助教組。
一、講授:建立創新創業營虛擬組織的分層
(一)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
新的知識總是源自個體。例如,研究者的真知灼見很可能會引出一項新的專利,一線工人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可以對過程的創新提供寶貴的建議,創業者對市場趨勢的直覺可以成為新創企業的催化劑。每個例子均觸及一個重點,即將個人知識轉變為有價值的組織知識。
1985年,總部設在大阪的鬆下電器公司在全力組織研究一種新型的家用烤麵包機。可是在讓機器正確地完成揉麵這道工序上,研發人員遇到了難題。盡管他們耗費了很多精力,麵包還是總出現外焦裏生的現象。研究人員為解決這個問題絞盡了腦汁,他們甚至動用X光機對機器揉製的麵團與專業麵包師揉成的麵團進行了對比分析,可還是不能獲得任何有意義的數據。
就在這時,軟件研發人員田中鬱子提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建議。在大阪地區,大阪國際飯店因其美味的麵包聞名遐邇。為什麽不用它作為模型呢?於是,田中鬱子開始拜大阪國際飯店的麵包大廚為師,向他學習揉麵的手藝。田中鬱子逐漸發現這位師傅的揉麵技巧與眾不同。在一年的反複實踐之後,田中鬱子與項目工程師們密切合作,終於確定了產品規格,並在機器內壁增添了特殊的肋骨狀凸紋,從而成功地再現了她在飯店學得的揉麵技藝。這個結果創造了鬆下公司獨特的“麻花麵團”技術。該產品在問世的一年裏創下新型烹飪器具銷售的新紀錄。
田中鬱子的創新事例生動地說明了兩種不同類型知識之間的轉換。轉換過程的終點是“顯性知識”。這對於烤麵包機來講,就是產品規格。顯性知識屬於形式和係統的知識範疇。因此,利用產品規格、科學公式或計算機程序等形式,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交流並分享這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