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人受到學術界的關注與討論是由諸多衝突和疑問引發的。在1949年以前這一群體沿襲曆史舊稱,被稱為“白馬番”或“西番”。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民族識別中定為藏族。
1978年9月,費孝通先生在政協全國委員會民族組會議上指出“民族識別工作並沒有結束”,而他把白馬人作為我國民族識別工作上“遺留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此後,白馬人族屬問題便成為學術研究上的一個焦點問題。1978年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立“四川省民委民族識別調查組”,在四川平武的白馬與木座兩鄉進行調查,1978年和1979年召開了兩次關於白馬人族屬問題的學術討論會,1986年12月8日,四川省民委又在成都召開了“白馬藏族”族屬問題座談會。在這幾次討論會上,雲集了民族學、曆史學、語言學和藏學學者,專家們各執一詞,並且都有相當充分的論據,有關白馬人族屬問題的認識大致分為氐族說、藏族說、羌族說和待定民族說幾種觀點。
一、氐族說
持此觀點的學者提出我國史籍上記載的有關氐人的情況與“白馬藏人”的語言習俗有許多相似之處。學者們將《魏略·西戎傳》中有關氐人的語言、習俗等記載與今天的白馬人進行比較認為,首先,這種語言狀況與今日白馬語很相似。白馬語是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的一支獨立語言,但絕大多數白馬人又能通曉漢語、藏語。當他們回到本民族聚居的村寨時“則自氐語”[1]。其次,姓和名也與以上關於氐人的記載相同,白馬人有自己的姓氏,尤以楊姓居多,這可能與曆史上著名的“仇池楊氏”這個大族有關。作者還引用南坪縣大陸土司七介秀(藏族)所語:要區別我縣真假藏族,隻要看他有沒有姓,若有姓(指下塘的“白馬藏人”)就是假藏族;若無姓(指上塘的藏族)就是真正的藏族。[2]再次,從婚姻、房屋、服飾等方麵一一列舉了白馬人與氐人的諸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