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曆史的深處:馬克思的曆史觀研究

二、曆史和人性。曆史評價的尺度

字體:16+-

正如生產方式一樣,每個時代的意識形態也有自己的特征。從14世紀逐步興起的抽象人道主義曆史觀,廣泛滲透到文學、藝術、道德領域,並在很長時期內處於支配地位。蒲魯東對曆史的看法,並沒有跳出這個圈子,盡管他力圖用抽象平等觀來解釋李嘉圖學說,從中引出有利於勞動者的結論。

蒲魯東在《貧困的哲學》的前言中,假定上帝的存在,設想宇宙之內有一種不可知的力量在引導著星群和原子,並使整個宇宙轉動起來,甚至斷言自己“需要有關上帝的這個假設來樹立社會科學的權威”,實際上蒲魯東並不允許上帝幹涉塵世生活。和曆史上的人道主義者一樣,在人與神的問題上,蒲魯東強調的是人與神的對立:“上帝是和人類相矛盾的,正如慈善是和正義矛盾的;聖德是完善的理想,是和可完善性相矛盾的;王權是立法權力的理想,是和法律相矛盾的等等。”因此他提出:“為了醫治盲目信仰,不是把人類和上帝看成同一的東西——這等於在社會經濟方麵肯定共有共享,在哲學方麵肯定神秘主義和原有狀態——而是給人類證明,如果有一個上帝的話,上帝是人類的仇敵。”[15]

蒲魯東公開宣稱:“我不反對人道主義,我繼承人道主義。”[16]並且摒棄他在《貧困的哲學》前言中提出的關於上帝存在的假設,認為,“從今以後,如果再次描述神學的假設,這等於在科學上重新後退。唯一應該重視的是社會,是人”[17]。為了表示自己所說的人道主義不同於抽象人道主義,蒲魯東甚至批評認為人性天生醜惡的性惡論,批評盧梭認為人性善良而社會與文明使人墮落的論點,反對把人設想為脫離現實的抽象存在物的做法,認為“這就是放棄了真實性來抓住一個影子,就是說,真正的人並不是實際的人,就是說,要得到真正的人,人類的理想必須超時間,到永恒中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