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瞿先生,您剛才著重談了如何進行理性地、科學地評價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問題。我們覺得事實上這已經涉及史學批評問題了。現在有一些史學界的朋友,認為時下的史學界太過於沉悶。您能否就20世紀中國史學對史學批評與史學發展的關係,談談您的看法?
答:史學史是一門反省的學科,是曆史學自我反省的學科,史學批評也是一種反省。不論是研究史學批評的,還是被別人論述到的,都是在這個總的反省範圍之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一種自覺的認識,即史學批評是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之一。史學的發展當然主要是社會發展的驅動,客觀曆史發展的驅動,但是史學自身也不是被動的。它自身的活力之一就是批評,就是反省。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史學批評是促進理論發展的重要途徑。沒有史學批評,曆史學的理論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從曆史上看,這個問題是很清楚的。司馬遷對《春秋》的評論,班彪、班固父子對《史記》的評論,範曄對《史記》《漢書》的評論等,這都是在提高人們的認識。直到劉知幾寫出《史通》,全麵評論他以前的史書和史家,人們對史學的認識就大大提高了。我們知道,在史學批評史上,《史通》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古今道理是一樣的。
現在曆史學界的朋友對於史學批評大多不滿意,各方麵都不滿意。那麽不滿意的地方在哪裏呢?一個是沒有太多的商榷,沒有太多的切磋。這種情況如果說是“沉悶”的話,確實如此。我們知道,過去有兩句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為什麽要“百家爭鳴”呢?沒有商榷,沒有爭鳴,怎麽能夠發展呢?大家都平平靜靜的,你講你的,我講我的,學術怎能發展,理論怎能提高?有人說當今中國無書評,這當然說得絕對了一點,好的書評還是有的,隻是為數不多。再一個是人們對理論的興趣比較淡薄,這是當前史學研究、曆史研究當中的重大問題。不關注史學界的重大問題,勢必形成理論上淡薄的現象,這種情況對於史學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我們真正認識到批評是史學發展的內在活力之一,是理論發展的活力之一的話,今天我們就應該開展正常的史學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