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二、關於20世紀中國史學幾個重要問題的認識

字體:16+-

問:瞿先生,我們發現這樣兩種研究現象。一是把20世紀中國史學以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界分為兩個部分,有的學者側重於20世紀前半期的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20世紀後半期的研究。二有的學者注重對20世紀的非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研究,有的學者則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更感興趣。這使20世紀中國史學研究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績的同時,也給人一種彼此割裂的、甚至是對立的印象。您是怎樣看待這種現象的?

答:對20世紀中國史學的研究,當然有不同的視角,每個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興趣。他可以自主地選擇他有興趣的研究階段、研究領域,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我要說明的是:不論研究者的興趣何在,都要有全局意識。20世紀中國史學是一個整體。在這樣一個整體當中,人們可以有所選擇地進行研究。正是因為它是一個整體,所以在研究中就應該從全局出發,或者如同我們通常講的那樣,要“左盼右顧”“瞻前顧後”。這樣才能有一個全局意識,把自己的研究領域放在全局當中進行考察,因為事物總是相互聯係的。

關於20世紀中國史學以1949年劃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研究的問題,是不是可以這樣看: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是20世紀中國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很重要的。從意識形態來看,馬克思主義在新中國大地上廣泛傳播,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以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為指導,中國史學的麵貌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和1949年以前的史學有很大的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講,把20世紀中國史學分成兩段來研究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1949年前後的史學並不是截然分開的。如老一輩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郭沫若、範文瀾、侯外廬、翦伯讚、呂振羽等,主要都是從30或40年代開展自己的研究的,新中國以後他們仍在繼續研究。另外,還有一批史學家比如像顧頡剛、陳垣、陳寅恪等,這一批史學家在新中國以後也仍然繼續從事研究。他們都取得豐碩的成果。這就要求我們既看到1949年前後曆史環境不同,史學有很大的不同,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1949年前後的史學存在著密切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