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法國處在一個動**不安、風雲變幻的時代。康德斷言,這是一個批判的時代。卡西爾認為,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理性載負著批判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產生的法國唯物主義以其獨特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態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理論風采,並在哲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然而,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以下簡稱“法國唯物主義”)又受到來自不同方麵的誤解,在總體上,法國唯物主義一直被稱作機械唯物主義或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實際上,在法國唯物主義中存在著兩個派別,即機械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國唯物主義有兩個派別:一派起源於笛卡兒,一派起源於洛克。後一派主要是法國有教養的分子,它直接導向社會主義。前一派是機械唯物主義,它匯入了真正的法國自然科學。”[1]
就理論起源而言,機械唯物主義派有科學和哲學雙重起源:從科學上看,起源於牛頓經典力學;從哲學上看,起源於笛卡爾哲學。換言之,在牛頓和笛卡爾,或者說,在當時的科學和哲學的雙重影響下,在法國唯物主義中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派,其代表人物就是拉美特利(又譯拉·梅特裏)。拉美特利極為推崇牛頓和笛卡爾,認為“如果哲學的領域裏沒有笛卡爾,那就和科學的領域裏沒有牛頓一樣,也許還是一片荒原”[2]。
17—18世紀,牛頓經典力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並確立了成熟的自然科學的兩大原則:一是重複性原則,即世界服從於力學規律體係,而重複性是力學規律以至全部自然規律的根本特征;二是精確性原則,即支配世界的規律不僅可以被認識,而且可以用精確的量的關係去把握。牛頓的信念為18世紀法國科學家所接受,同時經過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係統介紹,牛頓的科學思想和哲學觀念在18世紀的法國已經享有隆名盛譽,它造就了一種強烈的科學主義和理性主義情緒,刺激著相當一部分思想家,包括法國唯物主義者把自然規律觀念直接代入社會領域,並把社會和人還原為自然。一般來說,自然科學本無意向哲學獻媚,但它又往往決定了哲學的麵貌。牛頓經典力學的成功對法國哲學家來說既有誘力,又有壓力,總之具有威力。正是科學的威力使一大批法國哲學家聚集在自然科學的大旗下,用機械論的觀點去理解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並形成了機械唯物主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