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瑪竇 金尼閣
中國使用印刷術的日期比人們規定的歐洲印刷術開始的日期,即大約1405年,要略早一些。可以十分肯定,中國人至少在五個世紀以前就懂得印刷術了,有些人斷言他們在基督紀元開始之前,大約公元前50年,就懂得印刷了。他們的印刷方法與歐洲所采用的大不相同,而我們的方法是他們無法使用的,這是因為中國字和符號數量極大的緣故。目前他們把字反過來以簡化的形式刻在很小的木版上,多用桃木或蘋果木製作,雖然有時棗木也用於這項用途。
他們印書的方法十分巧妙。書的正文用很細的毛製成的筆蘸(原書為沾,編者注)墨寫在紙上,然後反過來貼在一塊木版上。紙幹透之後,熟練迅速地把表麵刮去,在木版上隻留下一層帶有字跡的薄薄的棉紙。然後工匠用一把鋼刻刀按照字形把木版表麵刻掉,最後隻剩下字像(原書為象,編者注)薄浮雕似地凸起。用這樣的木版,熟練的印刷工人可以以驚人的速度印出複本,一天可以印出一千五百份之多。中國印刷工人刻這類木版的技術非常熟練,製作一個所花的時間並不比我們一個印刷工人排版和做出必要校正所需的時間更多。這種刻製木版的辦法極適合中國字既大又複雜的特點,但我不認為它能適用於我們歐洲的字型,我們的字型太小很難刻在木頭上。
他們的印刷方法有一個明確的優點,即一旦製成了木版,就可以保存起來並可以用於隨時隨意改動正文。也可以增刪,因為木版很容易修補。而且用這種方法,印刷者和文章作者都無需此時此地一版印出極大量的書,而能夠視當時的需要決定印量的多少。我們從這種中文印刷方法中得益匪(原書為非,編者注)淺,因為我們利用自己家中的設備印出了我們從各種原來寫作的文字譯成中文的有關宗教和科學題材的書籍。老實說,整個方法非常簡單,隻要看過一次這種印刷過程,人們都會想親自試試。正是中文印刷的簡便,就說明了為什麽這裏發行那麽大量的書籍,而售價又那麽出奇地低廉。沒有親身目睹的人是很難相信這類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