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史學的社會功能
一、“居今識古,其載籍乎”
劉勰的《文心雕龍·史傳》是中國史學上最早論述史學的專篇,它開篇就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開辟草昧,歲紀綿邈,居今識古,其載籍乎!”意思是說,開天辟地時,人們處在蒙昧狀態,距今年代悠遠,現在我們能夠認識古代的情況,那是根據史書的記載才能做到的啊!
這裏,劉勰提出了一個看來簡單,其實是十分重要的問題:經過久遠的年代,人們怎麽去了解、認識曆史呢?這就是依據曆代史籍的記載。簡單說來,史籍是人們認識過往曆史的途徑。這當然要有文字和書寫工具的發明,而尤其要有史書的產生和發展。
劉勰提出這個論點之所以重要,那是因為,在古代,人們往往把客觀曆史和曆史撰述都稱之為“史”,這給人一種誤解,好像人們對曆史的認識可以不通過史學的橋梁而直接達到。1500年前,劉勰明確地提出了“載籍”在人們“居今識古”中的重要作用,便包含了把曆史同史學區別開來的認識,因而在說明史學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上,是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他的這一認識,經唐太宗和劉知幾的進一步闡述而得到新的發展。
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極負盛名的一代明君。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詔重修晉史。詔書中有這樣幾句話:“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纊,臨睨九皇之表。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詮事,曆茲未遠。發揮文字之本,通達書契之源。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1]意思是說,不出居室,可以深知千年以上之事;儀態裝束,可以想見九皇的表率。可見,因有右史記言,這些古代的事情才不致湮沒;因有左史記事,才使人感到它們離我們並不遙遠。發揮文字的性能,通達典籍的起源。真了不起嗬,這都是史書所起的作用。這裏,唐太宗把劉勰說的“居今識古,其載籍乎”的論點,發揮得很具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