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序事”所包含的內容很豐富,而文字表述上的造詣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麵。在劉知幾以前,人們評論《春秋》、《左傳》、《史記》、《漢書》、《三國誌》等,多已提出不少這方麵的見解。而劉知幾《史通·敘事》指出,“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這是從理論上明確了“敘事”對於撰寫史書的重要,也是明確地提出了史學審美的一個標準。宋人吳縝在史學批評上強調以“事實”為基礎,但也提出史書“必資文采以行之”[78],這是直接講到了史書的文采問題。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對於如何發揮“文字之佳勝”的問題,更有精辟的分析。
綜觀古代史家、史學批評家關於這方麵的言論、思想、實踐,史書的文字表述之美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真實之美。這是指史家的文字表述反映出來曆史之真實的本質之美。離開了曆史的真實,史學的審美就失去了根本,也失去了任何意義。班固評論《史記》,把“其文直,其事核”放在首要位置,是很有見解的。“文直”、“事核”是對史家盡力反映曆史真實的具體要求,它們的結合,乃是史家走向曆史撰述真實之美的必經之途。
質樸之美。用劉知幾的話來說,這是史書之文字表述對於社會的語言文字“體質素美”、“本質”之美的反映。他舉例說:“戰國已前,其言皆可諷詠,非但筆削所致,良由體質素美。……芻詞鄙句,猶能溫潤若此,況乎束帶立朝之士,加以多聞博古之識者哉!則知時人出言,史官入記,雖有討論潤色,終不失其梗概者也。”[79]他讚成將“方言世語”如“童豎之謠”、“時俗之諺”、“城者之謳”、“輿人之誦”等寫入史書,不讚成史家“怯書今語,勇效昔言”的文風。在劉知幾看來。這種語言的“體質素美”,於官方、民間,雖有不同,但史家都應表述出它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