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第三節 通古今之變

字體:16+-

一、窮、變、通、久的思想傳統

中國史學有悠久的古今變化的觀念。按照章學誠“六經皆史”的說法,則這一觀念較早而又較全的闡述,出於《周易·係辭下》: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盡管這裏講到了“天”,講到了取法“乾”、“坤”二卦,有些神秘色彩,但這裏主要在講曆史,講曆史上的古今變化法則,即窮、變、通、久的道理。這段話在曆史觀念的發展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明確地指出:第一,由於時代的遞進,要求人們改變舊的文物製度,使人民不因拘守舊製而感到倦怠;第二,這種變化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的,人民便於適應;第三,《易經》所總結的就是這個道理,事物發展到極致的限度,就要變化,變化才能通達,通達才能繼續進步,保持長久。這幾點含義,可以說是“通古今之變”思想的淵源。

所謂窮、變、通、久的思想傳統,“變”和“通”是其核心。《周易·係辭上》對其反複解釋,“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所謂“變”、“通”,都是在運動中進行或實現的。它反複說,“剛柔相推而生變化”[85],“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86]。這就是《易經》的“以動者尚其變”的精神。它又進而解釋“變通”和“通變”的含義,“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通變之謂事”[87]。總起來說,“變通”、“通變”是跟天時、人事相關聯。而“變通”也正是包含有因時而變的意思,即“變通者,趣時者也”[88]。這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89]的意思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