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史學誌(第五卷)

二、唐初以後的修史機構

字體:16+-

中國古代修史機構的發展,唐初是一大變化。這個變化的標誌是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正式設立史館於禁中。從此,史館作為官方的主要修史機構,經曆宋、遼、金、元、明、清等朝,有近1300年的曆史。

《唐會要·史館上·史館移置》記唐代史館的設立說:“武德初,因隋舊製,隸秘書省著作局。貞觀三年閏十二月,移史館於門下省北,宰相監修,自是著作局始罷此職。及大明宮初成,置史館於門下省之南。”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史館移於中書省北。曾“三為史臣”、親曆唐代史館的劉知幾這樣寫道:“暨皇家之建國也,乃別置史館,通籍禁門。西京則與鸞渚為鄰,東都則與鳳池相接。館宇華麗,酒肴豐厚,得廁其流者,實一時之美事。”[15]武則天稱帝時,改門下省為鸞台、中書省為鳳閣,故劉知幾有“鸞渚”、“鳳池”之喻。通觀劉知幾對史館的看法,他的這些話,並非都是讚美之詞,其中不無譏諷之意。但是,它也確實反映出了皇家對史館的重視。

史館建立後,為了使其能夠及時地了解到各方麵的重大事件,積累必要的文獻,朝廷製定了諸司應送史館事例,明確規定了應送項目及負責報送的部門,它們是:

——祥瑞。禮部每季具錄送。

——天文祥異。太史每季並所占候祥驗同報。

——藩國朝貢。每使至,鴻臚勘問土地風俗、衣服貢獻、道裏遠近,並其主名字報。

——藩夷入寇及來降。表狀,中書錄狀報;露布,兵部錄報;軍還日,軍將具錄陷破城堡、殺傷吏人、掠虜畜產,並報。

——變改音律及新造曲調。太常司具所由及樂詞報。

——州縣廢置及孝義旌表。戶部有即報。

——法令變改,斷獄新義。刑部有即報。

——有年及饑,並水旱蟲霜風雹,及地震、流水泛濫。戶部及州縣,每有即勘其年、月、日,及賑貸存恤同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