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史綱(第四卷)

二、章太炎曆史思想的時代特點

字體:16+-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多以號行,浙江餘杭人。早年師從俞樾就讀於杭州詁經精舍。甲午中日戰爭後,憂於國事,讚成維新變法,為《時務報》撰述,發表政論,宣傳改良。戊戌政變後,流亡台灣,後至日本。光緒二十五年(1899)返至上海。次年,八國聯軍入侵,民族危機深重,乃立誌革命,漸與康、梁保皇立憲主張分途。光緒二十八年(1902),再度流亡日本,始與孫中山定交,旋回國。次年,以《蘇報》案與鄒容同時入獄。光緒三十二年(1906)出獄,同盟會派員迎至日本,任《民報》主編,大力闡發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革命主張,同立憲黨人展開激烈論戰,其文慷慨犀利,“所向披靡,令人神旺”[60],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傑出理論家。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最初10年,是章太炎思想最活躍的時期,他從維新轉向革命,不僅是政治觀上的轉變,也是曆史觀上的轉變。他的曆史思想和史學活動,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期中國曆史的時代特點。他的代表作《訄書》,他關於撰寫《中國通史》的計劃,他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顯示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史學上的活力,在中國史學近代化過程中占有突出的位置。章太炎後來被尊為“國粹”派大師之一,但他並不是隻重“中學”、“舊學”的學者;他在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所撰寫的著作,反映了他對“西學”、“新學”有廣泛的涉獵和吸收,在曆史觀、社會觀、自然觀方麵都有所表現。在這一點上,他同梁啟超有不少共同之處。但他同梁啟超也有不同之處,除革命與改良的區分外,在學術上章太炎對於“中學”的素養顯然高出梁啟超,故在中西之學的結合上,其論點更近於平實。他的曆史思想,同樣表明了他跟梁啟超的這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