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不能沒有科學精神;一個社會,應該大力提倡科學精神。同樣,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人文精神;一個社會,也應該大力提倡人文精神。重此輕彼或重彼輕此,都不僅會在認識上、理論上造成偏差和誤區,更重要的是會在社會實踐中造成損失和危害,不利於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進步。長期以來,在我國的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中,存在著重理輕文現象,雖經有識之士一再呼籲改變此種偏向,並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不盡人意之處。賦予科學與人文應有的位置,依然是我們要努力的目標。
這裏,我還要提到另外一種偏向,即近二十多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史學受到的輕視和誤解要更多一些:有來自社會方麵的,有來自自然科學方麵的,甚至也有來自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是這二十多年來史學沒有成績嗎?不是。這二十多年來,中國史學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許多成果都是突破性的創造。是史學在社會生活中沒有發揮積極作用嗎?也不是。這二十多年來,史學在關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方麵,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麵,在總結曆史上治國安邦的經驗教訓從而提供現實借鑒方麵,在反擊李登輝之流炮製的“兩國論”和國外一小撮反華勢力無理叫囂方麵,等等,都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在曆史學的學科建設尤其是學科理論建設方麵,也取得了突出的進展。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造成上述偏向和誤區呢?當然,這裏的確存在著史學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麵向社會、麵向大眾、麵向現實的問題,這是曆史學界應當深自反思的。但是,這隻是問題的一方麵。另一方麵,或許是更重要的方麵,即現在人們的注意力和興奮點大多在經濟、市場、科技、信息等領域,人們無暇想到史學、想到史學在現今還會有什麽用處。應當承認,這些都是十分“現實”的,不是沒有幾分“理由”的。然而,問題也就出在這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發展科技和經濟是不可思議的。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輕視史學,從而輕視自身的曆史,同樣是不可思議的。試看西方發達國家,哪一個國家不重視自己的曆史,不重視曆史教育!對此,我們應當給予充分關注。這是全社會應當深自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