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字體:16+-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史學界逐步展開了關於曆史學領域的理論問題的討論。這個討論,是從“曆史發展動力”問題開始而不斷擴大範圍的。到了80年代中後期,關於理論問題的討論走向**,可以看作是中國史學界出現了“理論熱”的表現。

在這個過程中,我作為一個參與者,總是伴隨著困惑、**、思索等。其間,或是在他人的啟發下,或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所得,我以為關於上述討論,有三個問題是應當受到重視的。

第一,曆史唯物主義和曆史學的理論是什麽關係?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曆史唯物主義作為曆史研究的基礎理論或指導原則,是否可以代替曆史學領域的一切理論。換言之,在曆史唯物主義以外,曆史學是否還應當具有另外一些理論問題,如同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各門學科都具有自身的理論問題一樣。今天看來,這是十分明了的,即曆史唯物主義不能完全代替或包含曆史學的全部理論,曆史學除了以曆史唯物主義作為指導,還有廣闊的理論空間。

但是,如果我們回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史學,在當時,是很難回答上述問題的。正如白壽彝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所說的那樣:

在50年代,天,提起史學概論來,都認為應該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寫這麽一本書;同時也認為,在高等學校曆史係應該開設這門課程。至於這本書應該怎麽寫,這門課程應該講些什麽,大家一時想不出辦法來。一年一年過去了,對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認真討論過。後來,我在北京師範大學曆史係開了這門課程,主要講的是曆史唯物主義,但我並不認為這種講法是對的。因為我覺得,如果隻講曆史唯物主義,這門課就應該叫曆史唯物主義,不應該叫史學概論。我為這個課程內容問題,多年來一直感到不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