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追求幸福,但人們對什麽是幸福的理解卻大相徑庭。不僅哲學家各持一說,老百姓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幾年以前在中國,如果一個人每月工資上千,而大多數人隻有幾百元甚至更少時,他會感到幸福,可當別人同樣都有上千元一月的工資時,可能他並不以能拿上千的工資為幸福。一個沒有電視機的人有了電視機會有幸福感,當電視機普遍化時,這種幸福感就會消失。冰箱、汽車、洋樓,甚至別墅,都是幸福感的最初動力,可又都不是使人長久感到幸福的源泉。某種物質的占有的幸福感會隨著它的占有的普遍化而消失。幾乎所有以物質占有為幸福尺度的人或社會,都存在這個問題,都在追問什麽是幸福。
▲“越老越怪越天真,疼兒疼女更疼孫。非為隔代能養老,隻因生命愛永恒。”為孫女過生日合影,1996年攝於家中。
西方發達國家是生活水平普遍比較高的國家。科學技術發達,各種新奇產品日新月異,可他們並不都感到幸福。英國未來基金會的兩位專家邁克爾·威爾莫特和威廉·納爾遜寫了一本書《複雜的生活》,提出了“焦慮社會”這個概念。意思是說,英國是個科技發達的社會,同時也是個焦慮的社會。這不僅是指英國而是所有西方發達國家都這樣:過去50年裏,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並沒有使人增加多少快樂。今天這代人比以前更富裕、更健康、更安全,享有更多的自由,但他們的生活更壓抑,因為社會比以前更複雜。太多的不滿足,太多的變化,太多的選擇,使人生活在激烈的競爭和無盡的物質追求之中。這就是為什麽西方社會越發展,物質享受越多,科技越來越發達,可不安、焦慮的感覺越深,自殺的人反而越來越多。我們國家雖然與西方社會不同,但改革開放以來物質生活有很大提高,電視、電話、冰箱成為日用品而非以前的奢侈品,擁有汽車的人也日漸增多。可自殺的人也很驚人。根據北京2003年9月7日舉行的“關注生命”宣傳活動的報道,我們國家平均2分鍾就有一人自殺,有8人自殺未遂。每年共有287000人死於自殺,其中自殺是15歲到35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當然,導致自殺的因素是多種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而自殺率在不斷增高,這是非常值得進行哲學思考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