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也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1]

字體:16+-

眾所周知,中國人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十分重視經驗,甚至崇拜經驗的思維方法。我們這裏之所以沒有采用諸如“經驗主義”或“經驗論”這樣的提法,因為與西方的經驗主義者不同,在中國人那裏,還沒有形成係統的、有影響的、關於經驗的理論。比如,英國近代哲學家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和休謨都有自己係統的經驗理論。尤其是在貝克萊和休謨那裏,經驗理論不僅是係統的,而且是深刻的,對西方哲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總是習慣從實際使用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各種經驗,從不考慮把它們放在理性的法庭上認真地加以審核和甄別。這就使我們的許多經驗都具有似是而非的特點,經不起認真的推敲。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流行的諺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具有這樣的缺陷。

據《中國成語大辭典》的考證,《舊唐書·元行衝傳》曾有“當局稱迷,旁觀見審”的說法。《醒世恒言》卷九以下棋作比喻,進一步說明了這個道理:“說起來,下棋的最怕旁人觀看。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兒女英雄傳》二十六回也有“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樣的提法。[2]所有這些提法,都蘊含著一個共同的經驗,即對同一個事物或事件,局外人要比當事者看得更清楚,更全麵。然而,這樣的經驗是否具有普適性呢?顯然,我們的回答是否定性的。誠然,我們也承認,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每時都有大量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故事在演繹,然而,這樣的故事並不具有普遍必然性,事實上,我們可以舉出不少反例來證明,在相當一部分情況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站不住的。豈止是站不住,而且在有些場合下,這個經驗正以顛倒的方式,即“當局者清,旁觀者迷”的方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