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德國人使用的德語詞義十分清楚,他們的思想也十分明晰的話,法國人則不同。盡管全世界都認同法語表達上的嚴格性,但清晰性絕對不會成為法國人思維的特征。有趣的是,與德國人和法國人比較起來,中國人的特點也許是:不但漢語本身不是明晰的,而且中國人的思維從總體上看也不是明晰的。我們不妨從“歸根結底”這個成語說起。
也不知從什麽時候起,在大眾傳媒上,在我們的書刊裏,甚至在博士生的論文裏,到處充斥著“歸根結底”這個成語。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1987年第一版)第469頁的說明,張南莊在《何典》二回中使用過“歸根結柢”這個成語;魯迅在《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中使用過“歸根結蒂”這一成語,而茅盾則在其《第一階段的故事》中使用過“歸根結底”這樣的成語。
如果我們不為尊者諱的話,就必須對上述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斷。眾所周知,在漢語中,“柢”指的是樹根;“蒂”指的是瓜果與枝、莖相連的部分;“底”指的是事物的最下麵的部分,轉義為事物的基礎;“根”指的是植物下麵的部分,它的功能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並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歸”作為動詞是“返回”的意思;“結”作為動詞則是“長出”“生出”的意思。
按照這樣的理解方式,“歸根結柢”這個成語的意義是不明晰的。既然“柢”的含義就是“根”,“歸根結柢”也就成了“歸根結根”。顯然,這樣的表述是自相矛盾的。比較起來,“歸根結蒂”的含義似乎還算明確:一方麵是返回到“根”;另一方麵是長出了“蒂”,而“根”和“蒂”都有盡頭的意思。然而,“歸根結底”這個成語就顯得不可思議了。如前所述,“底”是事物的最下麵的部分,對於植物來說,“結蒂”是可能的,但“結底”卻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說是荒謬的。當然,如果人們把這個成語改為“歸根到底”,它的含義倒是不錯的,因為無論是“歸根”也好,還是“到底”也好,都有返回到基礎上的含義在內。一言以蔽之,人們能夠用“歸根結蒂”或“歸根到底”這樣的成語,而“歸根結底”或“歸根結柢”這樣的用法則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