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哲學隨感錄

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張力[1]

字體:16+-

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同誌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段重要的論述為我們全麵、準確、完整地理解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思想。尤其是關於“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見解啟發我們,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重要的發展理論,其內部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理論端點,需要我們通過深入的反思來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張力,以便做到統籌兼顧。下麵,我們將從三個方麵入手,深入地探索蘊含在科學發展觀內部的這些重要張力。

“科學”概念中的內在張力

眾所周知,英語中的science和法語中的science(拚寫與英文一致,但讀音不同)通常用來指稱自然科學,但在德語中,Wissenschaft這個概念不但涵蓋自然科學,而且也涵蓋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哲學。康德的一些大哲學家,如黑格爾、胡塞爾等,都喜歡把自己的哲學稱作Wissenschaft。顯然,當代中國人使用的“科學”概念主要是從上麵列舉的三個西文名詞中翻譯過來的。現在的問題是,當代中國人使用“科學”這個概念時,尤其是當他們把“科學”作為“發展觀”的修飾詞時,他們究竟是按照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習慣,還是按照德國人的習慣,來理解“科學”概念的確切含義的?換言之,他們理解的“科學”究竟是science,還是Wissenschaft?

如果我們運用現象學的顯現的方式對諸多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就會發現,在當代中國人思維的自然傾向上,他們通常是從science,即自然科學的含義上,而不是從Wissenschaft的含義上,來理解“科學”概念的內涵的。當代中國人談論“科學性”“科教興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樣的話題時,他們言說的“科學”無疑是自然科學的代名詞;而當今中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現象,以及高校和研究機構隻在理工科專業中設定院士的做法,實際上隱含著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資質”的否認。